松花江畔涌新潮|追“光”蓄能!看长春如何用光电产业点亮高质量发展新赛道
松花江畔涌新潮|追“光”蓄能!看长春如何用光电产业点亮高质量发展新赛道
松花江畔涌新潮|追“光”蓄能!看长春如何用光电产业点亮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央广网长春6月10日消息(记者舒震)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,长春作为光电事业(shìyè)的“摇篮”从未停止(tíngzhǐ)追“光”。
2024年,长春交出(jiāochū)了一份亮眼的光电(guāngdiàn)产业答卷:全市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达900.2亿元,同比(tóngbǐ)增长7.1%。其中,光电子产业更是势头迅猛,去年产值312.12亿元,同比增长7.4%,增速(zēngsù)比全市规上工业还高出7.9个百分点……
如今,这里正兴起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,一座“中国(zhōngguó)光谷”在创新浪潮中崛起(juéqǐ),于全球光电产业版图上勾勒出耀眼坐标。
七十载(zài)积淀铸根基:从“中国第一”到产业集群
走进长春,仿佛踏入一部鲜活的光电发展史。1953年,曾任长春光机所所长,中国科学院(zhōngguókēxuéyuàn)长春分院院长的王大珩院士在这里(zhèlǐ)带领团队(tuánduì)熔炼出了(le)第一炉光学玻璃,揭开了中国光学事业(shìyè)发展的序幕。同时这里还诞生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、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……每一个“第一”背后,都镌刻(juānkè)着中国光电人攻坚克难的奋斗印记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,这座被誉为“光学摇篮(yáolán)”的科研殿堂,曾深度参与(cānyù)“两弹一星”“神舟”“问天”等大国工程,为国家挺起科技脊梁立下汗马功劳。
“吉林一号”星座组网(zǔwǎng)示意图(央广网发 长光卫星供图)
时光流转,昔日的科研荣光化作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强劲(qiángjìng)动能(dòngnéng)。如今的长春,已汇聚186家规上光电企业,形成从基础研究到终端应用(yòng)的完整产业链。长光卫星就是其中(qízhōng)的“明星选手”——其打造(zào)的“吉林一号”星座遥感信息已为农林、水利(shuǐlì)、环保(huánbǎo)、交通、金融、自然资源、城市建设等14个领域开展(kāizhǎn)150余项类别的精准服务,先后为170余个国家/地区的数百家单位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。为国内各省市开展的数据服务已实现全覆盖,逐渐形成了涵盖近700家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,航天信息产业初具规模。“造卫星、用数据、带产业”的故事,每天都在这里精彩上演。
在光电(guāngdiàn)材料与显示领域,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(下称:希达电子)堪称“隐形冠军”。这家首创COB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,小间距LED显示屏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。希达电子副总经理(fùzǒngjīnglǐ)常亮说:“围绕着科研,我们和(hé)行业内和国际的同行形成合作,进一步加强(jiāqiáng)市场份额,同时也布局我们下一代的产品。”而长春禹衡光学(guāngxué)有限公司研发(yánfā)的绝对式光栅尺已成为国内唯一可批量(pīliàng)替代进口的成熟产品,让“中国精度”走向世界。
政策东风引航向(hángxiàng):创新生态激活“光”动能
政策的春风,正为长春(chángchūn)光电产业注入澎湃动力。2023年以来,《长春市(chángchūnshì)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(péiyù)三年行动计划》和“星光20条”政策相继(xiāngjì)出台,从成果转化到(dào)人才引育,从技术创新到营商环境,全方位为企业“保驾护航”。“今年全市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(chǎnzhí)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。”长春市工信局局长方述华(huá)介绍,长春将全力落实“星光20条”“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18条”等政策措施,加快释放“光电+”融合效应。
北湖未来科学城(央广网发 长春新区(xīnqū)新闻中心供图)
产业布局上,长春聚焦六大(liùdà)核心领域(lǐngyù),打造(dǎzào)“一谷一镇三(sān)园”。北湖未来科学城作为“光谷”核心,正张开双臂吸引顶尖人才与科研团队。这里不仅有真金白银的扶持,更有开放共享的创新(chuàngxīn)平台——企业可以共享科研仪器设备、检验检测资源,让创新成本一降(jiàng)再降。“一会三联盟”则搭建起企业沟通的“桥梁”,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“手拉手”,协同创新效率大幅提升。
资金支持同样“给力”。截至2025年3月底,长兴基金已签约子基金38支,总规模268亿元,直接投资(tóuzī)项目(xiàngmù)72个(gè),投资金额24.3亿元,像一双双“隐形的翅膀”,助力初创企业从“实验室”飞向“大(dà)市场”。
展会搭台唱大戏:全球目光聚焦“长春光电(guāngdiàn)城”
自去年起,长春(chángchūn)的盛夏(shèngxià)都会因一场盛会而(ér)璀璨——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已成为全球光电人的“年度之约”。2024年,7万余人次观展、675家企业参展、206亿元签约金额,目前(mùqián)落地率已超50%,一个个数字背后,是项目落地生根的蓬勃生机(péngbóshēngjī)。如今,投资额7亿元的车用智能气体传感器项目等31个项目已投产运营,为产业发展(fāzhǎn)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2024长春光博会现场(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(zhāngxuélóng) 摄)
6月10日,2025长春国际(guójì)光电博览会正式启幕。820家来自7个国家的展商、近百名顶尖国际学者(xuézhě),将(jiāng)共赴这场“光电盛宴”。长光卫星的展位宛如“太空舱”,“吉林一号(yīhào)”高分卫星、“一箭41星”发射(fāshè)模型惊艳亮相;希达电子带来全球首发的0.3mm像素间距显示屏,让观众提前(tíqián)感受“未来视界”;长春理工大学更是一口气展出109项前沿成果,从激光技术到微纳芯片,尽显科研实力。
展会期间,55场会议活动轮番上阵。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与光博会(bóhuì)联动,国内外院士(yuànshì)学者同台论道,探讨量子光学、生物医学光学等前沿领域,为产业创新注入“最强(zuìqiáng)大脑”。
站(zhàn)在新的起点,长春正向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全力冲刺(chōngcì)。从历史荣光中走来,在创新浪潮中奋进,这座“追光之城”,正以(yǐ)“光”为笔,以“智”为墨,书写着中国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(shìchǎng)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(kèhùduān)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(xiǎoshí)报料(bàoliào)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(de)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央广网长春6月10日消息(记者舒震)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,长春作为光电事业(shìyè)的“摇篮”从未停止(tíngzhǐ)追“光”。
2024年,长春交出(jiāochū)了一份亮眼的光电(guāngdiàn)产业答卷:全市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达900.2亿元,同比(tóngbǐ)增长7.1%。其中,光电子产业更是势头迅猛,去年产值312.12亿元,同比增长7.4%,增速(zēngsù)比全市规上工业还高出7.9个百分点……
如今,这里正兴起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,一座“中国(zhōngguó)光谷”在创新浪潮中崛起(juéqǐ),于全球光电产业版图上勾勒出耀眼坐标。
七十载(zài)积淀铸根基:从“中国第一”到产业集群
走进长春,仿佛踏入一部鲜活的光电发展史。1953年,曾任长春光机所所长,中国科学院(zhōngguókēxuéyuàn)长春分院院长的王大珩院士在这里(zhèlǐ)带领团队(tuánduì)熔炼出了(le)第一炉光学玻璃,揭开了中国光学事业(shìyè)发展的序幕。同时这里还诞生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、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……每一个“第一”背后,都镌刻(juānkè)着中国光电人攻坚克难的奋斗印记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,这座被誉为“光学摇篮(yáolán)”的科研殿堂,曾深度参与(cānyù)“两弹一星”“神舟”“问天”等大国工程,为国家挺起科技脊梁立下汗马功劳。
“吉林一号”星座组网(zǔwǎng)示意图(央广网发 长光卫星供图)
时光流转,昔日的科研荣光化作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强劲(qiángjìng)动能(dòngnéng)。如今的长春,已汇聚186家规上光电企业,形成从基础研究到终端应用(yòng)的完整产业链。长光卫星就是其中(qízhōng)的“明星选手”——其打造(zào)的“吉林一号”星座遥感信息已为农林、水利(shuǐlì)、环保(huánbǎo)、交通、金融、自然资源、城市建设等14个领域开展(kāizhǎn)150余项类别的精准服务,先后为170余个国家/地区的数百家单位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。为国内各省市开展的数据服务已实现全覆盖,逐渐形成了涵盖近700家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,航天信息产业初具规模。“造卫星、用数据、带产业”的故事,每天都在这里精彩上演。
在光电(guāngdiàn)材料与显示领域,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(下称:希达电子)堪称“隐形冠军”。这家首创COB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,小间距LED显示屏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。希达电子副总经理(fùzǒngjīnglǐ)常亮说:“围绕着科研,我们和(hé)行业内和国际的同行形成合作,进一步加强(jiāqiáng)市场份额,同时也布局我们下一代的产品。”而长春禹衡光学(guāngxué)有限公司研发(yánfā)的绝对式光栅尺已成为国内唯一可批量(pīliàng)替代进口的成熟产品,让“中国精度”走向世界。
政策东风引航向(hángxiàng):创新生态激活“光”动能
政策的春风,正为长春(chángchūn)光电产业注入澎湃动力。2023年以来,《长春市(chángchūnshì)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(péiyù)三年行动计划》和“星光20条”政策相继(xiāngjì)出台,从成果转化到(dào)人才引育,从技术创新到营商环境,全方位为企业“保驾护航”。“今年全市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(chǎnzhí)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。”长春市工信局局长方述华(huá)介绍,长春将全力落实“星光20条”“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18条”等政策措施,加快释放“光电+”融合效应。
北湖未来科学城(央广网发 长春新区(xīnqū)新闻中心供图)
产业布局上,长春聚焦六大(liùdà)核心领域(lǐngyù),打造(dǎzào)“一谷一镇三(sān)园”。北湖未来科学城作为“光谷”核心,正张开双臂吸引顶尖人才与科研团队。这里不仅有真金白银的扶持,更有开放共享的创新(chuàngxīn)平台——企业可以共享科研仪器设备、检验检测资源,让创新成本一降(jiàng)再降。“一会三联盟”则搭建起企业沟通的“桥梁”,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“手拉手”,协同创新效率大幅提升。
资金支持同样“给力”。截至2025年3月底,长兴基金已签约子基金38支,总规模268亿元,直接投资(tóuzī)项目(xiàngmù)72个(gè),投资金额24.3亿元,像一双双“隐形的翅膀”,助力初创企业从“实验室”飞向“大(dà)市场”。
展会搭台唱大戏:全球目光聚焦“长春光电(guāngdiàn)城”
自去年起,长春(chángchūn)的盛夏(shèngxià)都会因一场盛会而(ér)璀璨——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已成为全球光电人的“年度之约”。2024年,7万余人次观展、675家企业参展、206亿元签约金额,目前(mùqián)落地率已超50%,一个个数字背后,是项目落地生根的蓬勃生机(péngbóshēngjī)。如今,投资额7亿元的车用智能气体传感器项目等31个项目已投产运营,为产业发展(fāzhǎn)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2024长春光博会现场(央广网记者 张学龙(zhāngxuélóng) 摄)
6月10日,2025长春国际(guójì)光电博览会正式启幕。820家来自7个国家的展商、近百名顶尖国际学者(xuézhě),将(jiāng)共赴这场“光电盛宴”。长光卫星的展位宛如“太空舱”,“吉林一号(yīhào)”高分卫星、“一箭41星”发射(fāshè)模型惊艳亮相;希达电子带来全球首发的0.3mm像素间距显示屏,让观众提前(tíqián)感受“未来视界”;长春理工大学更是一口气展出109项前沿成果,从激光技术到微纳芯片,尽显科研实力。
展会期间,55场会议活动轮番上阵。中国光学学会学术大会与光博会(bóhuì)联动,国内外院士(yuànshì)学者同台论道,探讨量子光学、生物医学光学等前沿领域,为产业创新注入“最强(zuìqiáng)大脑”。
站(zhàn)在新的起点,长春正向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全力冲刺(chōngcì)。从历史荣光中走来,在创新浪潮中奋进,这座“追光之城”,正以(yǐ)“光”为笔,以“智”为墨,书写着中国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(shìchǎng)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(kèhùduān)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(xiǎoshí)报料(bàoliào)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(de)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